从项目教学到协同育人?xml:namespace>
浙江万里学院改革电信类人才培养模式
□奚 霞 王 东
学生除了去教室上课和回寝室睡觉,不论白天晚上都在实验室。
这不是“神话”,而是“实话”,它就发生在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内。是什么让学生对实验室如此痴迷?是什么让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又是什么让学院有如此积极的学习氛围呢?
“这是专业综合改造的成果。”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院长梁丰说,“工科学生就应该在实验室里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浙江万里学院不断探索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10余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近5年里,该校还在二级学院推行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专业综合改造,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其中,共同探索具有学院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建设。
进入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本科院校中理工科专业教学问题不断凸显,如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课程教材理论性过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学习兴趣不浓。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弊端,从2011年开始,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突破一本教科书、一间教室、一本作业本、一张考试卷的束缚,展开全方位的专业改造,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进行合作性学习、自主式实验和项目化训练的教学改革。
3年来,电信学院共整合了10门课程、开设了54门新课程,学院领导与全体教师悉心探索电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激发学习兴趣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因此,电信学院从学生“兴趣”出发,不断探索如何让学生既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又具备扎实的动手能力。
认识专业
有很多新生入学后对自己所选专业不了解,对未来迷茫,甚至有些学生还没开始学习专业课就已对所选专业失去了兴趣。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新生入学不久,学院就为他们分配了个人专业导师,引导学生认清专业特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电信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增年说。
电信学院从2008年开始推行“四年一贯制”的导师制度,每届新生开学后两个月内,学院会安排新生与个人专业导师进行第一次面对面交流。学生可以就专业课、选课选模块、未来职业规划、毕业论文等各类问题与导师交流。
进入第二学期,电信学院则将大一学生接到本部与导师进一步交流,并且参观学院各类实验室,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清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可以选择的模块方向。张增年说:“现在大一学生没人会问自己毕业后能做什么了。”他办公室里收藏着6届所有学生与其对应导师的联系方式,从这些通讯录中可以计算出每位导师需要指导40余名学生,平均每届8~12名,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所有年级。
理实一体
提及专业改造和课程模式改革前后的差别,张增年笑着说:“现在把教室搬到实验室,实行项目化教学,在老师指导下边做边学,学生不得不认真。”
在“模拟电子技术”课上,教师周雪娇将5小时的课分成了两大部分,前2小时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周老师只抓重点、抓必讲的内容,以节省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做实验。这充分体现了电信学院对理论课程改造所坚持的“实用、管用、够用、顶用”的原则。后3小时课程中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理论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据副院长杨亚萍介绍,根据新修订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通信工程专业增加软件基础类课程,现已将15门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为6门课程,腾出适量的学分为后续方向课程设置留出了空间。同时,学院重构了8门专业必修课程,共计40学分,并将少量课程上移,删去了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其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由原本第四或第五学期提前到了第三学期开课。
网络教学
Moodle网络平台是电信学院教学改革中的另一大特色,该平台是由教师钱裕禄利用开源服务器(免费使用的服务器)开发出来的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料上传到该平台共享给全体师生,学生可以在此提交作业、下载资料。目前,有29门课的教师在该平台操作,其中20门课程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另有9门课程已正常运用于教学。
Moodle使用后,钱老师所教的课程不再要求学生上交纸质的实验报告,而是让学生用照片加文字描述的方式,或将整个做实验的过程拍成视频,上传到Moodle里,教师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打分。钱老师打开了其中一位学生的Moodle网页,可以从“完整报表”一栏中清晰地看到该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轨迹,包括学生实验课的教学、实验指导书和分析报告等,学生学习情况一目了然。
Moodle的使用得到了电信学院以及很多其他学院师生的认同,教师们认为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态,也是一个方便、有效的辅助教学平台。学生们则表示:“现在不需要用U盘拷作业去教室上交,在寝室做完作业就可以直接上网交掉,还能更新内容,很方便。”而钱老师相信,这种形式的作业能够避免学生抄袭,在记录学生实验轨迹的同时真正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技能技巧。
提高动手能力
方笑鹏是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14应届毕业生,当很多同类专业且名校毕业的学生还在苦苦找工作之际,他已经在年初被淘宝软件公司录用,且起薪每年18万元。方笑鹏曾在一次谈话中问他的主管也是此前的面试官:“为什么选我而不选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主管回答道:“因为你会做东西。”
“游戏攻关”
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动起来,电信学院的教师们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创新教学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把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教师们在教学内容中不断设置小任务,让学生各个攻破,并及时鼓励、肯定学生。梁丰认为:“这是一种类似‘游戏攻关’的教学形式和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新鲜感和认同感。”
上“电子信息导论”课时,一辆智能遥控小车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16班的学生储浙荣爱不释手,“只需在手机上装一个软件,就可以控制小车,任意地前进、后退、转弯”。这是学长们创作的作品,被教师拿到了课堂上。在那以后,储浙荣也“灵感迸发”,先后研制出带有温度和湿度显示的数字万年历,以及能简单显示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GPS显示仪,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发明家”。
“想尽办法吸引学生来实验室做实验。”专业教师洪群欢这几年忙着研发适合学生且“好玩”的实验设备。从2012年开始,他将实验室里的大型设备换成了由他自己设计开发的小仪器,“与以前相比,如今的设备虽然难看但很轻巧、实用,也更容易操作”。如,小型模拟停车库、交通灯、电梯等。洪群欢坦言,当学生创作出实用品时,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更足了。
三点一线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高校与教师重点提升的目标。为此,电信学院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专业改造,主抓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学院已开放了10余个实验室,由学生自主管理,可容纳每个专业20%的学生,学生进入二年级后都有资格参与加入实验室的选拔。“学生离不开实验室,晚上、节假日都在实验室。”杨亚萍说。
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方笑鹏就将全部时间贡献给了实验室,学习Android应用开发、写代码。方笑鹏十分享受用代码实现某个功能和制作一个App后的成就感,正是这种自我价值感让他拥有在这个行业不断探索前进的动力和激情。
6月的校园在栀子花的暗香里更显诗意,已过晚上10点,万里大道上人影渐渐少去,图书馆、教学楼进入睡眠状态。可电信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一些教室里不时地传来激烈的讨论声,教室、寝室和实验室被学生们的学习任务串成了一条线。
课证结合
为解决国内高校严进宽出的弊病,狠抓学生学习质量,电信学院建立了标准化的考试体系,核心专业课程普遍采用机考与实践考试相结合,机考中计算机自动生成试卷,一人一卷,有效提高了考试的客观和有效性。实践考试则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学院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模块相关的证书,即“课证结合”。如“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课程与网络工程师考证相结合,采用华为网络学院和华三网络学院的课程,学生在期末没有期末考试,考出初级网络工程师证书即视为课程及格。
在“课证结合”的考核体系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在提高。“若老师自己都不会做,怎么去帮学生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考证的前提是老师先取得证书。”梁丰说。因此,学院首先展开了“双师型”教师培训,要求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将“学历、学位、证书”三者结合。近几年,教师参加各类技能高端培训29人次。目前,学院4个专业共有专任教师55位,16位有企业工作经验,15位专任教师至少有2年国内外企业工作经历。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也把“教师”真正变成了“导师”。很多教师回想起专业改造初期,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自己动手做,学生眼巴巴地看着。而如今,实验室已然是学生的主场,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合作关系。梁丰直言:“现在有些学生的能力不在老师之下,有时候学生能创作出来的作品老师不一定能做出来。”
校企协同育人
电信学院教学改革和专业改造始终坚持与行业发展同频,杨亚萍介绍说:“近些年,新增设的4个专业模块方向均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且今后也会随着行业发展趋势而作出相应的变更。”这种“量身定制”让电信学院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近年来,企业也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合作,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
企业标准
在探索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电信学院重视拓展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将社会资源有效纳入教育体系,形成了有课程、有经费、有基地、有公司、有项目、有导师、有组织的教育平台,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解决长期以来高校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适销对路”,发挥“齿轮效应”,协同发展。
“现代移动通信模块”是电信学院与浙江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聘请华为讲师为学生上课;“现代电信市场营销模块”则是根据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需要大量懂技术的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的情况而设置的,经过三大运营商的多次修改,完成了模块课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三大运营商的精英人才到学院讲课,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采用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中级电信业务员考核标准。这是三大运营商对新员工考核的标准,由此,学院实现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校企一体化”。
对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浙江华为负责与电信学院合作的倪红萍女士表示,这是多赢的合作模式,企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实现良性循环,“此前,企业大多只是对内部员工和客户的培训,现在将培训深入高校,可以拓宽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并且能够充分利用企业与高校的双重资源”。
合作开店
金奕韩和黄文靠都是通信营销模块的大三学生,他们带领团队分别经营宁波市江东区和海曙区的两家联通创业店。他们所在班级30多名学生现已全部在校外实习,原本大四才可出校实习的他们,经梁丰特批,与企业深入合作,把课堂搬到校外,让企业员工代替专业教师完成对该模块学生大三第二学期课程的教学。
金奕韩和3个队友几乎将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这家联通店,他们一致认为这种实训式教学可以学到很多实用技巧,尤其是销售技巧的运用和沟通能力的提升。作为店长,金奕韩和黄文靠都在努力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营销知识组织策划活动,以提高业绩。“实际操作后,再去看一遍书中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更深的领悟,这比课堂学习要有效多了。”金奕韩说。
“联通创业店”是电信学院与联通公司在校企合作中的创新模式。与传统的学生直接去企业实习相比,这种新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宁波市联通公司城区总经理胡培华认为:“直接给学生一个开放平台,让他们去主导运营,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两个多月下来,联通海曙创业店和江东创业店的业务较好,客户感知度也得到了提升。联通员工兼指导教师吴彬笑着说:“他们有激情,思路开阔,分工明确,工作认真负责,对客户热情,我给他们打80分。”
唯一基地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电信学院专业综合改造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毕业后不仅拥有精湛的技术,能适应社会行业中的各类岗位,同时具有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在学术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进入岗位后的学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出现了企业实习供不应求的现象。
今年年初,联通和电信把通信专业大三营销方向的学生招去实习,学生第六学期的课程由他们派企业内训师在企业上课,一人一个导师。此外,TCL通讯宁波研发中心的人事主管发来e-mail向梁丰提出希望招募电信学院的学生。而以往类似企业只招聘“985”或者“211”高校毕业生。正是因为他们看到浙江万里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所以如今不再纠结要不要来万里设摊招人。
梁丰认为,“快、实、信”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三字”真经,因此在教育学生成人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工作效率的培养和做实事、讲诚信品格的培养。如今,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华为,已与电信学院合作有6年之久;万里电信学院也成为全国首批10家华为网络技术学院之一,并“打入”浙江华为,成立了华为唯一一个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在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更好地学”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如何有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等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是成功的关键。浙江万里学院执行校长应敏说,电信学院创新性地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综合改造,以及项目化教学,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索出量身定制的电信类“理工生”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行业发展同步,符合电子通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电子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