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2025年电子信息硕士专业硕士招生简介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0-01浏览次数:35

085400电子信息

1.培养目标及区位优势

(一)区位优势

电子信息硕士学位点源于 1985 年招生的电子电工专业,现形成了由国家/省一流专业组成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群。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快、综合性强、应用广的特点,构建了工程能力为核心、项目贯通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工程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任务驱动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和应用型专业综合改造”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建立了浙江省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等科创平台,建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省一流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13项;承担重要横项400余项,突破了工业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服务于宁波中车等本地企业数智化改造与升级。校企共建工信部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示范中心。建有普尔文和VUE标准考试中心等,累计受益人数超1万。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数字经济强省、数字智造强市等发展需求,结合学科优势和办学定位,围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工业互联网与数智制造等专业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电子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学科和专业基础

  • 浙江省一流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 浙江省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浙江省重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

  • 宁波市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

  • 国家一流专业“物联网工程”

  • 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

  • 浙江省重点专业、新兴特色专业、优势特色专业“通信工程”

  • 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物联网工程”

  • 全国CDIO工程教育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宁波市首批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群“通信与电子工程专业群”

  • 宁波市优势专业和重点专业“通信工程”

3.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

(一)科学研究

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省一流学科,搭建了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和EDADSP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打造了智能视觉、数智制造、工业互联网等6个跨学科科研团队,突破复杂工业场景多模态大数据实时采集、可靠传输、智能分析与处理、智能决策与诊断等关键共性技术,有力支撑宁波中车等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数智化改造升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重要项目50多项百万以上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近三年承担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 ”“科创甬江2035”等重大专项共16项,累计经费8000多万元IEEE TMM等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自然指数期刊、中科院一区等高质量研究论文30余篇获得包括美国发明专利在内的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智能视频监控中的信息鉴别与异常事件检测研究”“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及其在变电站全域巡检中的应用”等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省市各类科研奖励累计37项。

(二)产教融合

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牵头建立了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省级产业学院、集成电路市级产业学院等6个现代产业学院和浙江省工业互联网产教联盟。校企共建工业互联网、ICT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市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等实习实践基地56个。开设嵌入式开发、移动互联网等特色班12个,开展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项目化人才培养,年培养学生300余人,企业教师每学年授课约500学时,指导毕业设计100余人。

(三)教科研平台

  • 国家级众创空间“万里笃创”

  • 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示范中心

  • 浙江省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浙江省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

  • 浙江省工业互联网产教联盟

  • 浙江省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浙江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浙江省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浙江省普通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浙江省信息类专业新工科建设虚拟教研室

  • 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 浙江省智能塑性成形企业共同体

  • 宁波市工业视觉与工业智能重点实验室(A类)

  • 宁波市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重点实验室

  • 宁波市数字信号处理(DSP)重点实验室

  • 宁波市集成电路产业学院

  • 宁波市集成电路产业(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

  • 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培训平台

  • 数智制造产业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

  • 华为网络技术学院

4.师资力量

构建了“选+++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打造成了一支科研创新能力强、专兼结合、理实一体的跨学科双师团队。坚持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柔性聘用兼职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创新创业、专业导论、模块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本学科拥有8个导师团队,校内导师40人,行业导师30人,教师队伍博士占比83.3%,高级职称占比67.5%。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杰青,省市人才工程人选总计38人次。

  • 智能视觉与人工智能团队

负责人:朱仲杰教授、博士。围绕视频编码时代需求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展高清视频的智能分析、高效表示和分级编码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实现高保真、智能化、标准化的视频编码关键技术,为宁波智能视频编码及相关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成果转化和公共科技服务。以视频编码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图像处理、目标检测、质量评价、场景理解和高效视频编码等研究内容。

  • 数字化智造团队

负责人:刘文教授、博士。聚焦数智制造研究,在精密流控、微/纳粉体制备及应用、视觉检测及深度学习、数字孪生技术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广。围绕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建有精密塑性成形联合创新研究院、精密流控联合创新研究院、智能精密塑性成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各1个,与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共建“数字孪生”、“减振降噪”、“精密流控”等联合创新实验室3个,省级博士创新站1个,已形成校企联合创新的“基础研究↔产业化应用”科研生态,团队年均科研经费>300万元。

  • 供应链大模型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

负责人:邵鹏飞教授、博士。围绕数字供应链需求和多模态大模型构建技术,开展数字供应链信息和数据感知与理解、数字供应链多模态数据融合、供应链垂直大模型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实现数字供应链中的需求、供给、能力等数据要素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数字供应链的规划、计划和执行的智能化管理。

  • 工业智联网及应用团队

负责人:李君教授、博士。对接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发展需求,研究物联网实时数据采集、信息融合、实时可靠传输、工业大数据智能处理等工业网联系统及关键技术,聚焦工业互联网新型体系架构、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优化、网络流量监测与安全态势感知、设备健康监控与预测性维护等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软硬协同的智能终端技术及云网边FPGA加速与优化。

  •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团队

负责人:施炯教授、博士。围绕工业物联网场景和需求,开展物联网设备定位、电力系统故障检测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定位方面,通过观测信号的接收能量、达到时间、到达频率等信息,实现静止目标和运动目标的高效、低复杂度定位,为车联网、无人机、无人艇等设备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在电力系统故障检测方面,对局部放电进行准确检测、局放类型判断和局放源定位,及时发现危及高压设备的潜在绝缘缺陷,实现对电气设备绝缘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及状态评估,为电气设备的检修提供参考依据。

  • 智能感知及控制团队

负责人:张伟副教授、博士。聚焦智能感知及控制系统研究,在嵌入系统、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及融合、智能诊断与控制等研究方向进行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广。围绕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与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共建“人工智能”等联合创新实验室1个,以及省级博士创新站1个,团队年均科研经费>250万元。

  • 智能信号处理团队

负责人:谢智波副教授、博士。团队长期从事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包括音频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多维数据流采集及处理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围绕科研项目,主要致力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RFID、低功耗等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应用,尤其是有源噪声控制、冷链物流、农业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 信息安全团队

负责人:郑梦策副教授、博士。致力于信息安全领域的公钥密码学和区块链技术的深入探索和应用。重点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基于量子计算威胁下的后量子密码算法理论与应用;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完整性验证等方面应用;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融合技术解决方案探索。旨在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密码学与区块链技术在其它交叉领域的实际应用。

  • 光纤器件与传感应用团队

负责人:杨文蕾副教授、博士。围绕光纤传感技术和智能穿戴设备前沿领域的应用,开展柔性光纤器件的光学传感原理、材料设计方法、光电信号处理等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实现高灵敏、微型化、多模态的柔性可穿戴光纤传感器件,为宁波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关键技术支撑。以柔性可穿戴光纤传感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传感单元的结构设计与制备方法、集成技术与封装工艺、健康监测与性能分析等研究内容。

5.培养方向及成效

(一)培养方向和特色优势

培养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

特色及优势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嵌入式系统设计、信息感知与处理、光通信技术及器件

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市 DSP EDA 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省市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重要科研攻关项目 400 余项,在高动态 3D 视频智能分析与高效编码、弱电磁信号感知分析与应用、可重构微纳光波导集成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特色,开发完成变电站与高速公路智能巡检等应用系统并实现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超 15亿元,获科研奖励省部级 9 项、市厅级 8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数据科学与计算、大数据智能处理及应用、网络与数据安全

依托省产业学院,承担国家级、省市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重要科研攻关项目 300 余项,在多模态数据处理与语义分析、全同态加密技术、工业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可视化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特色,开发完成视频监控大数据智能分析、自主可控的分布式数字化应用框架等应用系统并实现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超 7 亿元,获科研奖励省部级 2 项、市厅级 11

工业互联网与数智制造

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技术、智能诊断与控制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级、省市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重要科研攻关项目 400 余项,在多传感融合技术、工业装备诊断与控制、数智制造与数字孪生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特色,开发完成物联式精密智能闭式多点压力机、无人机应急通信等应用系统并实现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超 8 亿元,获科研奖励省部级 2 项、市厅级 5

(二)培养成效

坚持产业驱动、创新引领、服务地方的培养理念,累计培养本科生3万余人。近五年获省级以上A类学科竞赛奖278项,承担省级以上双创项目82项,取得学术论文、专利和软著等252项。承担省级及以上教学项目52项,“系统化学习任务驱动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依托产业学院‘四元协同、双向融合、交叉复合’的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专业综合改造的探索与实践”获省一等奖。实行双导师制,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协同强化学生求职技能培训,通过学生企业实习实践、企业进校宣讲招聘,全方位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近五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5.3%,创业率12.0%,留甬率超50%,升学率年均增长59.7%,毕业生薪资年均增长超15%。培养了奥克斯、海康威视等行业龙头企业技术总监和上市公司、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等一批优秀毕业生。

 2012年开始参与物流工程(物流信息技术方向)专业硕士培养,构建了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项目化贯穿双导师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已独立培养101人,毕业去向落实率100%

6.校内外联培单位

  • 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

  • 数字产业研究院

  • 碳中和研究院

  • 余姚创新研究院

  • 华美生命健康学院

  • 精密塑性成形装备联合创新研究院

  •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

  • 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有限公司

  • 国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中科鲲鹏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宁波杉工智能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杭州云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宝略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 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

  • 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招生目录及参考书目

(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基本学制

085400
电子信息

0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
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04
信号与系统

C语言程序设计

3

02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03工业互联网与数智制造

(二)参考书目

科目

参考书目

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教程》(第4版),燕庆明,顾斌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信号与系统》(第三版),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C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第五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8.奖助政策

序号

类别

范围

比例(名额)

标准

1

国家奖学金

2-3年级

国家下达比例

20000/学年

2

国家助学金

1-3年级

100%

6000/学年

3

学业奖学金

1年级

100%

12000/学年

2-3年级

一等奖15%

14000/学年

二等奖60%

12000/学年

三等奖25%

10000/学年

4

研究生创新成果奖励

1-3年级

/

按学校有关文件执行,不高于50000/

5

三助一辅”岗位津贴

助研

1-3年级

100%

不低于400/

助教

1-3年级

按需设置

不高于800/

助管

1-3年级

学生辅导员

1-3年级

6

国家助学贷款

1-3年级

/

按国家助学贷款

相关规定执行

7

困难补助

1-3年级

按学校困难补助相关规定执行


9.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邮编:315100

联系人:老师0574-88221687yanxiang@zwu.edu.cn

浙江万里学院研招办:0574-8822188088227230

浙江万里学院网址:http://www.zwu.edu.cn/

浙江万里学院研究生招生网址:https://zsw.zwu.edu.cn/yjszsw/